1、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因为政策信号对调动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至关重要加大财政扶持。应将财政补贴增量有重点、有目的地投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甚至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补贴。
2、支持开展农产品初加工。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应用先进技术,提升绿色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主食加工,建设清洗包装、冷藏保鲜、仓储烘干等设施。支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研发、集成中试、加工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改造升级。
3、金融支持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信用担保、利息补贴等金融支持,降低其融资成本,促进其发展壮大。土地政策支持,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等政策手段,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和扩大经营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山西省需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金融服务,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2、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力求在两个方面实现突破。
3、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优势在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存期长,易于运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效益。农产品深加工是指对农业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制作以体现其效益最大化的生产环节,“农产品深加工”与“农产品初加工”概念相对应。
4、一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5、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6、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动体系,依托物流园区,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农产品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农产品长途冷链物流体系。
打造农业品牌: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通过地理标志、有机农产品等认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农民收入。 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④发展和保护并重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既要注意防止周边环境对产品的污染,又要防止加工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⑤加强宏观指导的原则。通过制定政策、规划和质量标准等,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新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秩序。
进入“十一五”阶段,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政策导向以安全、健康食品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目标是稳定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发展畜牧、蔬菜、林果和杂粮四大主导产业,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强化精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与品种多样性,提高食品的便捷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