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阳农场,以蒲鸭河的“蒲鸭”谐音命名“普阳农场”。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十七团,是1971年在汤原农场的基础上组建的。因当时汤原农场仅有耕地10万亩,且与公社土地“插花”,没有发展前途。
普阳农场在历史沿革中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发展成为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场。农场的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步,也为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人口19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绥滨镇。邮编:156200。代码:230422。区号:0468。拼音:Suibin Xian。行政区划绥滨县辖3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绥滨镇、绥东镇、忠仁镇、连生乡、北岗乡、富强乡、北山乡、福兴满族乡、新富乡。县境内有:二九零农场、绥滨农场。
有过啊,当时是在夏天,因为我奶奶家种植的比较多,所以我偶尔会去帮忙割麦子,但是割完之后身体会浑身痒。
这就是我童年割麦的一点还没忘却去的记忆。 有凡是农村人80年以前都割过小麦。
那一年的麦收记忆,就是我心里中的珍藏版,或许若干年后已经模糊,但每年在夏收的时候 ,那段记忆依旧觉得刻骨铭心。 我小时候在农村帮爷爷在农村干过活,爷爷故去,青年时经常帮助在聊城地区高唐县的姑家麦收。
有啊,记得在儿时的打麦场上,是大人的繁忙场,但是成为孩子的欢乐场。
回溯童年的田野记忆,你是否曾亲手收割过那金黄的麦田?在我的回忆里,虽然没有亲自体验过麦田的割割,却在稻谷的田野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一 记忆中的麦收总是火爆晴天的烈日。那时似乎是小学。与城里小学不一样,村小学会放麦假,大概是让学生回家帮着家里收麦子、点玉米。那时的小学生是要干农活的。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麦穗指向天空,带着扎人的尖尖的麦芒。父母叔婶们带着草帽挥着镰刀,弯着腰一把一把搁麦。
阳和塔村的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耕地面积达到5654亩,传统的种植作物以粮食为主。在养殖业方面,役畜以驴、牛为主,其次有骡、马;小畜则以猪、羊为主,也有少量的狗、猫和鸡。大牲畜有385头,猪的数量为400头,羊有470只,这些养殖业的产出使得村里的肉类年产量达到了118824公斤。
阳和塔村坐落在山前丘陵地带,地理位置独特。村域地貌南侧与猴头山相邻,北边则由虎沟东畔支沟和大西沟上游共同环绕。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向西北方向倾斜。
民国元年后,天主教传入,教堂设立,赵氏出租土地,收入按四六分成。1919年,阳和塔成为主村,设立村长和村警,按区域划分管理。借贷利息在当时已有明确规定。1926年,奉军驻扎期间,发现乔家武举的铁铸大刀,后来在搬运时损坏。1929年大旱,贫困加剧,村民生活极度艰难。
阳和塔村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卅里铺乡的管辖范围内,具体坐标为北纬40°16′01″至40°16′42″,东经113°57′53″至113°58′15″。这个村庄坐落在海拔1165米至1185米之间,距离天镇县的行政中心西南方向约20公里。
1、泊里河东村自古以来以农业和商业为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该村积极推行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策略。在七十年代后期,村里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集体企业,如机械加工和塑料制品厂,推动了村庄的现代化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该村着重发展畜牧业养殖和苗木种植,同时鼓励村民发展服务业,这极大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繁荣。
2、程氏慷慨赠予许氏一半村宅,使得该村又有了许半街的称号。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村名逐渐演变为泊子街,亦称泊里或泊儿。到了清中期,这里设立了集市,被称作泊里集。随着村落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泊里集被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称为泊里河东、河西、河南和河北,这些名字反映了村庄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变迁。
3、年时,该村的经济面貌有所提升,村里拥有约二十多家经营店铺,涵盖了毛线、布匹、书包及各类杂货,这些小型企业活跃着村民们的生活。其中,个体私营企业“环城”轮胎翻新厂尤为显著,其固定资产达到了二百多万元,显示了村庄工业发展的初步规模。
1、练湖是江南历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练湖和国内其他名湖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是一个天然的自然湖,而是人工湖,是1700多年前西晋初年为解决丹阳一带的水患和农田灌溉而修的一项水利工程。据史料记载为“西晋广陵相陈敏令弟陈谐遏马陵溪水以灌云阳”。
2、原来,在那段运河的西面高处,有上下练湖承注附近各山的泉水。以前就是靠引练湖的水调剂,保证河道畅通。后来因为上练湖改田升科,下练湖也因年久湮塞,蓄水很少。为此,曾经多次商议浚湖筑坝,总以所需经费过大,无法动工。
3、通过大量的调查史料可以结论:练氏来源均出自贞观赐姓。在中华民族中的练氏,其“河内堂”、“丹阳郡”、“建安郡”,全是东不訾六十四代裔孙、唐贞观时唐大宗以“精练军戎”赐姓练的东何公后裔。由于各地谱载遗失,续谱记载失实,支系混乱等情况。一些史实还待后人进一步考证。
吴仁宝职 称 高级政工师 高级经济师 农民教育家 参加工作时间 1954年2月 历任职务 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全国小康村研究会会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全国“村长”论坛组委会名誉主任。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获得者。
华西模式走出去 1995年8月-11月宁夏、黑龙江分别建立两个省外华西村,开垦荒地上千亩,兴办企业几十家,帮扶受益村民数万人。1998年2月3日中共华西村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吴仁宝当选为党委书记。
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创造出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奇迹。吴仁宝作为当代中国 农民的杰出代表。先后当选为党的十届、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七 、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获“中国首 届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吴仁宝提出,狂热的政治活动是毫无意义的,贫困时期生产和教育才是第一位的。他带领乡亲们“搞地下斗争”,即平时搞生产,上级检查时背毛主席语录。他还带乡亲们偷偷建立了一个小型的五金作坊,生产五金制品赚钱。在他的努力下,十年动乱非但没有破坏华西村的生产,反而是华西村很好的利用了这十年发展自己。
吴仁宝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为官发财,应当两道”,百姓的福祉才是党员干部毕生追求的价值。党员干部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才能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挖掘丰富的生命内涵,达到人生价值的最高点[语录:“华西的老百姓既然信任我,就要带他们致富,让他们幸福。
葛邲 葛邲(1131年—1196年),字楚辅。江阴青阳人。南宋大臣。葛邲自小受家学熏陶,博学多闻,机敏干练,年轻时以祖荫授上元县丞。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葛邲中进士,历任国子博士、著作郎、正言,期间任谏官长达十余年。后进一步得到孝宗的重用,累官刑部尚书。